第五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——李福生
粮食精深加工 龙江名片有我
李福生,男,汉族,1987年生于黑龙江嫩江。东北林业大学管理学学士,中共党员。现任黑龙江十六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。
精深加工、产品上行、非比寻常、膳食最强。
坚持“纯天然、无污染、零添加”的原则,以“专注粮食产业,提升粮食价值、发展绿色农业、致力品牌打造”的企业发展定位,以“为消费者提供营养、健康的绿色有机食品”为宗旨,以公共营养学为基础,以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为参考,借鉴多个知名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理念,翻阅多类质量管理书籍,学为我用,参与研发了数十款杂粮方便食品,其中包括杂粮颗粒、杂粮粉两大类。通过与中国农科院、华大基因集团、东北农业大学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、国家杂粮中心等专家、博士、教授共同研讨,参与杂粮种类的组合与加工工艺的创新。协助迭代了公司原有的加工技术,创新推出了杂粮四项加工方法:无糊炒制:大大降低加工过程中致癌物的产生;闪蒸脱腥:瞬间将粮食脱腥脱味;物理分离:不采用任何任何化学试剂将粘连在一起的粮食分离开;低温碾磨:最大程度的保留粮食营养成分。使加工的产品在色、香、味、形等各方面领先于市面同类产品,达到杂粮颗粒易煮同熟、免洗免泡,杂粮粉一冲即溶、口感丝滑的目的,同时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,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在修炼“内功”的同时,积极组织和带领技术人员自我创新、赴外参观学习等活动,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、实施品牌战略的发展,为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。
严把质量关。首先,以种植基地为基础,原粮收储为保障,加强与周边优质原粮主产区合作,不断整合高品质原粮资源,用以满足标准化加工生产的需求。其次,提出并建立了农产品经营合作基地,为了更好地推动合作基地的发展,又打造了农业生产环境“样板区”,念好“控、减、提”三字经,即,控制农药等使用量,消减潜在污染存量,提升绿色产品质量。再次,引进种植业管理人才3名,经营管理人才5名,并组织相关专家队伍,统一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。举办新型农人实践十余次,免费发放材料千余册。在抓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的同时,注重质量管理的创新,建立了有公司特色的质量技术管理方法。
坚持软硬件结合。通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、粮食加工科技周沙龙、创业创新大赛、粮食发展论坛等活动,学习先进理念、创新管理模式,优化企业内部各项流程记录,建立新型薪酬福利制度。获得ISO9000/22000体系认证,制定应急预案、实施“事故”演练,促进企业软件标准化发展。结合市场需求,建立十万级净化车间一座、研发中心一所,同时配备企业内部化验室等附属设备设施,目前公司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15条,通过采购国际领先的三段电磁控温炒货机、三维立体混合搅拌机等,设备性能达到国内同行的领先水平。
重视过程强控制。通过召开质量策划专题会,按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进行控制,强化生产线各个节点管控,创建优质产品活动等质量管理创新措施,确保了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达到地区、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。建立质量目标考核制度,利用质量激励机制等手段,实行重奖重罚,激发全员提高生产质量的热情,确保公司质量管理持续、稳定、健康、有序发展。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,为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给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、社会效益。
坚持团队筑基础。实施以人为本的经营战略,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,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,把培养人才、留住人才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。关心员工的成长与进步,鼓励并帮助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,鼓励员工自学成才,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。给员工创造更多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,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,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企业的凝聚力。积极引入绩效改进思想、方法,以精细化生产、供应链管理、绩效考核管理等系统方法为手段,实施以提升价值为主线的绩效改进模式。积极对生产、经营、管理的每个流程都进行评估,对高级管理人员、中层管理人员、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能工人的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评价。重视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,建立员工培训管理机制,制定员工培训制度。
带动促发展。积极开展宣讲、培训、实践等活动,并与种植农户、合作社基地合作,在与各“种植大王”“产业能手”联动的同时,带动农户454户,年户均增收8810元,其中贫困户334户。直接安置就业26人,间接带动就业113人。从本地域开始,宣传粮食加工技术,推广节能减排方法,实地考察,互相学习,立足“粮头食尾、农头工尾”,深挖粮食深加工产业。
未来的发展道路上,将继续坚持科技为本,专做良心企业的理念,以绿色资源为基础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,将种植与加工规模扩大10倍以上,研发更多种类的预熟产品。作为一名80后返乡创业者,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建设家乡的浪潮中来,为龙江竖起绿色样板,贡献力量。